4月18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黄维樑教授应邀于国际教育综合大楼1505报告厅开展了一场主题为“AI:余光中艺术智能的成就”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旭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黄教授阐释了本次讲座中 “AI” 的含义:艺术智能(Artistic Intelligence),也指艺术想象(Artistic Imagination)以及艺术创新(Artistic Innovation)。他指出,余光中先生在文学创作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智能”,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为读者提供有趣和有益的作品;手握璀璨的五采彩笔,创作出创意丰盈的作品;建立博雅的余光中体散文;建立 “半自由半格律” 的现代诗体式;致力反对中国现代诗的晦涩难懂;致力反对中文的恶性西化。黄教授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为在场师生描述出余光中先生的“6A级文景区”。
在谈及为读者提供有趣和有益的作品时,黄教授引用余光中先生《孔夫子印名片》中的幽默片段,生动展现了余光中先生作品的趣味性。黄教授创造性地将余光中先生的艺术创新描述为手握璀璨的五彩笔:用紫色笔来写诗,用金色笔来写散文,用黑色笔来写评论,用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来翻译;并强调,五彩笔中紫色和金色是最辉煌的。
在讲述余光中体散文的建立时,黄教授引用余光中先生在《逍遥游》中的自述,说明其在创作中对文字的锤炼与创新,将中国文字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黄教授还对余光中先生的多篇散文进行赏析,深入剖析 “余体” 散文。此外,黄教授还探讨了余光中先生在诗歌创作上建立的 “半自由半格律” 诗体式,分析了其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平衡与创新。
最后,黄教授特别强调了余光中先生对现代诗歌晦涩难懂现象的批判,认为诗歌应兼具深度与可读性,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共鸣。同时,他还提到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恶性西化的反对,倡导在语言使用中保持中文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
互动环节中,与会师生围绕余光中先生作品的特色及其翻译成就等话题积极提出问题,黄教授细致解答了相关问题,现场气氛活跃。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使在场师生对余光中先生的艺术智能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初审:肖志兵 复审:吕雅芬 终审:覃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