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教学科研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党建工作  教师风采  校友校庆 
     
      组织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组织动态>>正文
    跨界与融合:翻译+人工智能的未来——访外国语学院彭相珍老师
    2024年10月22日 17:33 采访:蔡和婷 | 摄影:覃方愉  | 来源:新闻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翻译行业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近日,我们采访了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师彭相珍,她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工作者,还是一名致力于探索翻译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教育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优秀教师的工作与思考。


    文津图书奖提名背后的翻译之路

    2024年5月,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评选结果揭晓,彭相珍老师翻译的《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成功入选科普类提名图书。这不仅是对彭老师翻译工作的认可,也是外国语学院的一大成绩。面对这一荣誉,彭老师谦虚地表示,自己能够兼顾教学与翻译,源于长期的积累与实践。

    “从硕士阶段开始,我就参与了大量的口笔译实践,这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她说道。如今,她与多家出版社、博物馆、图书馆及外文局保持长期合作,累计翻译量已达600万字,出版译著超过50部。

    那么,是什么让这本书脱颖而出,获得文津图书奖的提名呢?彭老师认为,关键在于翻译质量。她解释道:“高质量的翻译是决定性因素,但同样重要的是,书的主题契合了时代的变革。”原著作者正是OpenAI公司的程序开发员,而这家公司因研发ChatGPT风靡全球,这种选题与时代发展的契合,使得这本书更具影响力。


    人工智能的冲击与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开始担忧翻译行业的未来。对此,彭老师坦言:“人工智能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但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她认为,翻译工作者应当将人工智能视作工具,而非对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初步翻译,然后由翻译人员进行精细校对。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翻译质量也得到了保障。”她补充道。

    彭老师还提到,人工智能与翻译学科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要想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行跨界融合。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翻译技能,还需要学习编程和C语言,掌握人工智能翻译平台的使用,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拓更多资源。
       “广西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也为翻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机会。”彭老师说道,“我们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交流频繁,这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实践与就业的机会。”广西民大具有多语种优势,师资力量雄厚,翻译学科发展潜力巨大。


    翻译人才的未来方向

    谈到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彭老师指出,未来的翻译人才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领域背景。“与十年前相比,自由职业的翻译者数量在缩减。”她表示,今天的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语言,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如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或法学等,才能在专业翻译中胜任复杂的工作。

    此外,彭老师还强调,口译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外事知识,以应对突发状况,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对翻译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束语:激励未来翻译人才

    随着采访接近尾声,彭老师也对未来的翻译人才寄予厚望。“我鼓励那些热爱翻译的学生选择广西民族大学,这里不仅有扎实的学术基础,还有更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前景。”她说道。

    彭老师的分享,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翻译行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可能性,也为热爱翻译事业的年轻人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彭相珍老师)


    (采访现场)



    人物简介:

    彭相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口译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担任口笔译专任教师。通过翻译专业资格(水平)一级笔译考试,拥有二级口译、笔译证书;口笔译实践丰富,目前已出版译著50余本,翻译量超600万字。其中代表译著《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荣获第19届文津图书奖提名奖。


    (初审:刘雪芹  复审:吕雅芬 终审:陆进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