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校庆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校庆>>正文
    【70周年校庆】黄永强:终生学习者
    2022年05月16日 09:48 黄永强 韦锦泽 摄影:吴正明    (浏览次数:)


    英语——工作的“武器”

    黄永强是我校招收的第一批英语专业生之一,于1972年秋季进入广西民族学院,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西分会会长及第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20世纪90年代,他经常单枪匹马飞赴欧洲和北美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工作。19987月,他曾负责外国元首游漓江的礼宾、陪同、翻译和现场协调工作。2004年起,担任第一至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指挥中心的副总指挥。2006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南宁举行,他承担现场礼宾、翻译和接待协调等工作。扎实的英语功底,是黄永强取得出色工作业绩的“武器”。

    首届英语专业生

    谁能想到,1972年被广西民族学院英语专业录取的时候,黄永强“连一个英文字母都还没念过”。

    广西民族学院最初只有越南语、老挝语和泰语三个外语专业。1966年到1971年大学招生被迫停止。1972,根据形势发展和上级文件要求,广西民族学院增设英语和法语两个专业并开始招生。

    当时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工作实践,因而被称为“工农兵学员”。招生的基本程序是基础单位推荐、群众评议、层层组织选拔和院校录取。

    黄永强1971年高中毕业,算起来下乡才一年,当地公社只是推荐他去上中专师范。

    考虑到外语专业的特殊性,经上级批准,部分应届高中生和工作实践未满两年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于是黄永强得以被推荐到高等院校去。

    他记得夏种刚过,同村民一道赶圩,邮电所告示板上有他一封挂号信,信件来自广西民族学院,拆开一看,是一份录取入学通知书。

    就这样,黄永强成为广西民族学院首批英语专业生之一。

    从零开始

    1972级外语系越南语专业新生最多,共有103人;老挝语和泰语专业各6人。新设的英语专业首批招生30人,分成两个班;法语专业12人,就一个班。

    当时英语专业教研室有5位教师,其中部分还是由俄语专业(英语为二外)转行的。后来陆续增加几位教师,有的来自新华书店,有的来自工厂,还有来自农场的,基本只要具备英语专业学历,不拘一格都调了进来。

    黄永强对第一课的印象尤为深刻,内容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 A long long life to Chairman Mao.”老师念课文的时候,他一头雾水,因为英语基础为零。

    上听力课和平时练习靠的是每班一台笨重的按键式录音机。上新课之前,黄永强先不看文字内容,而是设法弄来课文录音进行预习。老旧的录音机,按键咔咔作响,但并不影响他反复播放,以训练自己辨别新旧单词的能力和综合听力。

    难得有收音机,黄永强从他叔叔那里借来一台,只要有时间,每天都收听Radio Peking的广播节目。播音员都是中国人,英语却很好。直到现在,北京电台英语广播的开场白和结束语他还能脱口而出。

    当时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接触不到原版资料。教研室好不容易弄到一部英语配音的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 如获至宝,老师们就把台词对白录了下来,一个词、一个字地转成文字,打字机哒哒哒敲出来,再油印成册,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同学们对着脚本,跟着电影录音模仿起来,练习口语。黄永强不厌其烦读了又读,听了又听,直到今天,影片里的许多台词都还清楚地记得。

    市区里有个外文书店,是他们“整天去那里转”的点。出去一趟并不容易,校门口搭乘4路公交车,狭窄起伏的路上摇晃十几公里,沙丁鱼罐头似的车厢中挤上近1个小时才能到达终点。

    语言实习的机会就更少了。三年级安排到北海港口一个月,偶有外轮,船员多来非英语国家,结果大部分时间就是同码头工人们劳动锻炼。

    总的来说,主要得靠教室学习。每年中央两报一刊都会发表元旦社论,黄永强总是第一时间跑去外文书店买回英文版。1972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4年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会上发表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讲话英文版出来后,黄永强每天早读时间就拿上一把椅子在草坪念。“也许我们班就我一个通读了那份讲话的英文版。后来工作中用到的很多关于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的词汇,就是那时记下来的。”

    最后一个学期,全系师生到那坡县和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部分同学被抽出来组成文艺小分队,到各个村屯巡回演出,黄永强在里面拉小提琴和二胡。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尽管条件很艰苦,我们大家都充满激情,怀着信心,憧憬未来。”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一晃三年半过去,毕业在即,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61月的一天早上,即将离校的全体同学集中在大教室,等候系领导宣布毕业分配方案,随着念到的名字逐一揭晓他们即将奔赴的工作单位或地区。

    外语系5个专业中,越、老、泰、法4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翻译,英语专业主要是为英语教育储备师资力量。尽管如此,根据需要,首批英语专业毕业生部分同学被分配到外贸、海关、商检、高校去工作,其他专业同学去向广泛,有中央部委,也有省市单位等,还有部分是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单位。黄永强被分配到东兴县峒中中学,地处中越边境的十万大山偏远山区。

    宣布完毕,大家便收拾行装,带上各自的报到证,奔赴各自新的旅途。毕业离校时,他的行李很简单:一个铺盖,几件衣服。但是大学期间的全部书籍、资料和笔记,他一点也没拉下,装了两个纸箱,全部带到了峒中。

    到了单位,学校没开英语课,领导让他去上初一的语文课。

    虽然成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黄永强并没有放弃他的英语学习,在那个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里,他从行李中翻出英语书本和资料,包括那本《列宁在1918》的英语脚本,工作之余继续英语学习。

    “学习是不能停的,尤其对外语来说,停上一个半个月它就变生疏了。”他说,“学外语是真正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转眼到了春季农忙假。黄永强同老师们一起到村里去支援春耕插秧,刚刚下地,就有电话叫他立即赶到县教育局。原来当时国家教育部正在广西选拔两名英语专业毕业生出国留学,他是其中一个候选人。

    5月初,他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出国培训。初步方案拟派他去澳大利亚。

    培训期间,黄永强参加了一次由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老师主考的口试。面对国内顶尖外语院校的考官和一众名校学员,黄永强并没有胆怯,口试表现也毫不逊色,都是坚持练习英语的结果。

    这次口试之后,新的方案改派他去英国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到英国留学是梦寐以求的。“所以,无论干的是什么工作,所学的专业都不要丢。”

    1976年,国家教育部向英国派出12名语言生,黄永强为其中一名。去的是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一所建于十三世纪的老牌大学。受国内学习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局限,看电视新闻往往只闻其声而不明其意,听当地人说话也似懂非懂。两三个月之后开始适应,半年之后可以同当地师生顺畅交流,也能跟上专业课了。“国内所学的英语基础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在新的学习环境实现过渡。”

    大学教育打下的基础,加上在英国两年时间的刻苦攻读,黄永强对接受未来挑战有了更充分的准备。

    学习是终生的过程

    回国之后,黄永强被派回到母校担任英语教师,后来才调到自治区外事部门。但其实,他一直没有离开教育这个“缘”,近10年来,他应邀担任了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英语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抽时间到校园作讲座和上课,线上线下指导学生论文,主持小组论文答辩。

    广西民族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谈起外语学院的发展和外语学子的成长,他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是专业基础教育。黄永强近年来参与审阅区内高校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他发现英文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属于基本功的问题。比如语法问题:如果谓语动词部分搞不好,其他成分搞得再漂亮也还是个病句。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句子结构的处理,尤其长句、复合句,对意群、逻辑关系和层次关系,把握不好的话往往影响论文和译文的质量。

    这样的基础问题应当在本科阶段就得到较好的解决。对于本科教育,黄永强认为,一方面要抓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否则将来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到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用到很多新的词汇、新的语言技巧,只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扩大和提高并不是难事;但如果基础没打好,到实际工作或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时再去补基础的东西,就来不及或拖后腿了。

    第二是心理健康引导。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带来了高度竞争,大学里的很多学生心理问题同将来如何应对社会的竞争有关。回忆大学时代,黄永强坦言自己也有过困惑,因为面临未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年轻人不去想是不可能的。现在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比以前的重,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性和飞跃性与过去比非同日而语。竞争激烈,诱惑又很多,自然而然地困惑就会同比增长。人是社会动物,就一定会受到这些影响。

    必须看到,在学生阶段,有些东西想是想不来的,将来也不是现在就能掌控得了的。比如,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国家和地方对外开放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也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有直接的联系。尽管如此,有一样东西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那就是集中精力学好自己的本事,为应对将来的挑战做好个人的准备。学好本领,将来有机会就能抓得住,就有用武之地。本事没学好,再好的机会也会从身边溜掉,这在实际中的例子很多。

    面对激烈的竞争,办法只能是学得更好,有竞争力,才有更好的机会。

    第三是就业方向。从发展趋势上看,外语专业生越来越多向“外向型+复合型”方向发展,即转换成为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除传统的领域外,一个新的看点是外向型民营企业这一块,在我国的国际经贸活动中,民营企业份额越来越大,包括一些高科技领域。在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福建,大量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全世界到处跑,从事经贸业务和工程项目。广西目前外向型企业还不多,对外贸易总量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英语专业生的区内就业市场。但黄永强认为“广西终究会跟上”,特别是民营企业,在未来对外贸活动中会显示更多的活力,他建议英语专业生在作就业选择时可以多关注民营企业这一块。

    黄永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积极乐观与大学时代一脉相承。究其根源,也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许是时代造就;关键在于,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把学习作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不断将知识输入转化成实力,使他抓得住、担得起各种机会,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反过来又滋养着这份激情、这种希望。

    黄永强常说:“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作为一位终生学习者,他从中获益良多,他的人生经历便是典型的例子。这也就是他为民大学子带来的最大启迪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