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校庆>>校友风采>>正文
    【70周年校庆】晴空一鹤排云上,更引诗情到碧霄 ——访谈张跃军教授
    2022年05月01日 08:07 黄小平    (浏览次数:)


    undefined

    人物简介

    张跃军,博士,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多项省级人才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等刊发表论文,有著编译作在Palgrave MacMillan、清华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曾获省级科研奖、茅以升教学专项奖等科研和教学类奖项。

    主要学术兼职: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英语)负责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广西民族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导,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


    7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就有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对张教授进行专访。

    黄:张老师您好,今年广西民族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庆典,我知道您已在民大工作生活四年多,您对学校尤其是对学院的了解应该比较深入了吧?

    张:时间过得很快,四年转眼就过去了!我对学校的了解其实不算多,因为我一直很宅,市内很少去,在校内的活动基本上限于学院。我打交道最多的还是院内的同事和学生,我觉得学生淳朴可爱,同事亲和友善,学院氛围轻松愉快

    70年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不短的时间,可以产生丰厚的沉淀。我陆续了解到民大尤其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最近,学院网站推出的庆祝校庆专栏,从前辈的回忆中对民大外语学科从筚路蓝缕的开拓,到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到从量变而质变的突破,让人很有感触!学院、学科、专业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是几代外语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更要接好班、站好岗,把事业传承下去、发展的更好。

    黄:作为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又具有管理经验的学者,您如何看待民大外语学科的现状?

    张:我幸运地在国内多所高校学习和工作,也曾到过美国、澳洲和亚洲的多所高校,因此就有了比较的基础。民大特色鲜明,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这是其区别性特征。当然这些特征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上的体现是不同的,就外语学科和英语专业而言,我觉得东南亚和东盟研究非常契合这些特征,反倒是英语这样的大语种和专业,这些特色不太明显。这反证了该三性合一特色的合理性,由于和东南亚国家相毗邻,发展东南亚语言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越南语、泰语、缅甸语和英语一起,成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说明我们的努力是受到充分认可的与此相应的是,我们的东盟研究也做得风生水起,这些都是外语学科利用地缘优势,经过长期布局和建设,水到渠成的结果。

    黄:目前,国内外语学科的建设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压力也很大。在您看来,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采取何种举措?

    张:这个话题很大,非三言两语能讲得清楚。记得我刚来民大不久做过一个访谈一些看法现在依然有道理。我们要强化区别性特征,同时注重特殊性与普适应相结合。三性合一中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其相互之间是有机的融合,而不能割裂开来看,比照其与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异同,这便是世界性和国际性的体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线路,一条从福建的泉州出发,另一条的始源地是广西。我们需要强化对广西沿海到东南亚的文化关系的考察,在这方面外语学科是大有可为的。之前我们的研究力量虽然同属于一大学科,但囿于不同的行政建制,学科方向之间的互通有无做得很不够,现在学校成立了国际学部,希望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undefined

    undefined

     张跃军教授的部分著编译作及刊载其研究成果的部分外国文学类刊物

    黄:您在中南大学负责过省级重点学科,在专业建设上也富有经验,请问您如何理解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二者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张:这是个好问题!我认为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觉得教学是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的,单是教学就已经费尽心力,根本顾不了科研。其实教学是科研的准备,科研的很多想法直接来自教学过程,教研就更不用说了。过去基于误解,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个别研究做得好的学者不怎么进课堂,现在这种现象基本不存在了;像是基础性的课程和通识课之类的公选课,更需要经验丰富、学养深厚的老师去讲授。教授进课堂如今是共识了,学生是受益人。

    说到学科与专业建设,我看还是要做好规划,协调发展教学与研究。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目前实行的“双百计划”就是最好的说明!再就是需要老师们广泛参与,共同受益,然后带着这种收益进课堂,使教学能够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眼下各种教学活动层出不穷,面向教师和学生的都有,后者主要是多种多样的学科比赛。希望老师们积极参与其中,培育成果,利己利人。培根的名篇《论学》开门见山,点出了读书的功用在于“怡情、傅彩、长才”,意思是读书让人怡情悦性、谈吐风雅、增长才干。我们广西民大外语专业已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大部分人战斗在第一线,服务广西,辐射西南,影响全国,这些是他们读书、也是我们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希望将来在各方面会做得更好。

    黄:许多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个人就业方面存在困惑,不太明白如何应对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衔接问题。作为专业负责人,您能否就学习方法和职业规划方面提些建议呢?

    张:我简单谈点个人意见。第一,要做好规划,谋定而后动。入学后就要考虑大学这几年怎么度过,提早为考研、就业和出国等做准备。要开拓思路,不能自我设限;就拿考研来说,除了本专业外,还可以利用语言优势跨专业报考。第二,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很少考虑出国发展,估计与缺乏引导以及自信心不足有关。我之前在厦门的单位很注重这一点,学校出面做市场开拓,为学生出国读书和工作创造条件。希望我们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第三,关于就业,其实是老生常谈了,就是要脚踏实地,杜绝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先就业再择业。机会往往在观望中流失。这里其实也涉及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同学敢于承担,早日进入社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试自我,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黄:作为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您在外语学科深耕多年,这是您最熟悉的领域。我想以这个话题结束我们的谈话:您认为民大的外语学科现状如何,在其未来发展中有哪些着力点?

    张:我作为专业教师,一直在搞业务,也做过管理,所还是有些感触的。我们民大的外语学科特色鲜明,这就是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东南亚相关方向的研究,做出了很多很好的成果,影响广泛。但我们同时要看到,我们英语文学、语言学等的研究并不理想,和我们在广西和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外语类博士点的地位相比,还需要大力强加内涵建设。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小牛拉大车的囧状,内培外引,大力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我院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得益于人才引进,早些年的黄天源、杨令飞、覃修桂教授,前几年的张旭、张跃军、李学宁教授,以及王安民、唐毅博士等人,他们的作用非常突出。但近几年这项工作似乎成效不明显,但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我们的竞争对手既规模庞大又实力强劲,为此,需要学院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分类管理,因学科施策,下好人才引进这盘棋。其实人才的引进不在多而在精,即定位精准、引进精品、服务精良。人文学科的建设要求不高,不需要昂贵的机器设备,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那种。

    这些年来,国家对外语学科的建设方向陆续做了些调整,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13个二级学科,调整为5大研究方向,最近又凸显了翻译研究、国别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应该说,这些恰恰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国别区域研究是我们的传统所在,东语学院和东盟研究所的基本盘是稳固的,当然还要予以强化。在张旭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我们在翻译研究尤其在翻译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接下来,我希望研究方向能够均衡发展,再就是相互结合,彼此彰显,共同成就。

    谢谢你的采访!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